當孩子跨出舒適圈進行更寬廣的學習及培養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的同時,身為父母的我們應適度放手,並給予孩子一顆祝福的心,因為,當孩子有自主生活的能力,有方法去面對人生的挑戰,有智慧判斷是非的能力,將會是你給他一輩子的禮物。
家有抗拒上學症候群~狀況劇:情緒崩壞的小孩
每一年的開學季,我們常常會看到孩子面對分離焦慮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常常有兩種極端的呈現。對於同樣都是第一次入學的寶貝們,為什麼適應行為落差卻如此大呢?
通常來自孩子的狀況大都是自理能力較弱依賴心強、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自由自在自我中心型、最後是內向高敏感型。通常前三種的問題比較好解決,可能不會在一開始抗拒上學而是在被要求和調整時會出現抗拒的情況,這時候父母對學校的配合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的適應和成長的進度。最後一種類型也最容易伴隨著莫名的焦慮。
其實大部分的小孩,到學校入班之後,都可以很開心的進行活動,但是在面對依附關係越親密的家人,崩潰情緒化的狀況越嚴重。有的爸爸媽媽們面對孩子的抗拒,除了要穩定自己還要辛苦的搞定孩子和長輩的情緒。
相對的依附關係
家有抗拒上學症候群的小孩,其實這並不全然百分百都是孩子的問題,我們觀察到不僅僅是孩子內心會有分離焦慮,媽咪與孩子在分離時,雙方的內在行為同時也都有可能會產生焦慮、害怕、悲傷、不捨、罪惡、愧疚等等的感受,外顯行為則是依依不捨、欲走還留、在校門口上演十八相送等等。尤其當家長因孩子不想離開而產生不捨的表現時,很容易間接加深孩子對學校的恐懼,因為依附關係是雙向的。
其實家長也會有分離焦慮
尤其是屬於媽咪本身的分離焦慮,當孩子感受到媽咪的不安與害怕,或是感受到媽咪不信任幼稚園這個環境,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更加深了。
首先我們來探討要讓孩子漸進式去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還是實施直接去適應幼兒園生活。
漸進式調整適應環境,從半天課程延長到全天課程,以漸進方式慢慢熟悉適應,但是孩子的人際關係會受影響,適應的時間可能會拖很長,甚至三個月至半年。大都適用於情緒極度激動,在園所也無法配合任何活動的進行。
如果選擇直接適應,孩子的分離焦慮一般約為2-3週,但這段時間的精神折磨家長常常會感到心煩意亂和自責,除了穩定自己可能還要搞定孩子的情緒。大都適用於只要家長不在身旁,願意也可以融入各種課程活動。
在選擇漸進式或直接適應的方式,要觀察孩子的狀況,每個孩子的氣質和焦慮皆不同。
一、同理心-同理孩子的感受,回應接收到感受,但不針對感受作回饋。
- 傾聽~讓孩子有機會描述自己的情緒,有助於孩子情緒的調節,孩子有可能會一再重複敘述(跳針),家長可以聆聽傾聽回應感受,媽媽知道也聽到,但不要做進一步的回應,例如給予各式各樣的建議和辦法。
- 不說服~家長也不需要一直試著說服孩子學校有多好玩,因為正常來說通常2-4週的時間,孩子慢慢就會自己建立起環境、老師、同學之間安全連結。
- 給予肯定和支持性~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的不安,知道你非常擔心,但是媽媽也知道你到學校一定會非常好,我會非常想你把妳放在心裡等話語。
二、焦慮是有預期性的~傳授自己焦慮的經驗給孩子,讓孩子明白焦慮是可以調適的,並肯定孩子到學校的表現,接納孩子焦慮和感受同時也要安撫自己的焦慮和擔心、揪心。
三、不要批判孩子是故意演戲,每個孩子呈現的方式不同,有些孩子會誇大感受,家長要能理智判斷。例如:老師對我很兇很大聲,其實老師要處理30個小孩,當情境很急時,老師或許會大聲一點說話,家長這時候的立場很重要,家長在中間要當孩子信任學校的橋樑,當孩子看到家長對學校的肯定,相對也會減少焦慮也會對學校會逐漸產生安全感。
四、陪著孩子探討上學時,預期會產生的可能性行為~可以利用聊天或角色扮演。
五、相信孩子是有能力面對~其實有很多小朋友當看到媽媽走了之後就不哭了,孩子有時候是哭給家長看。
六、冷靜的說再見~堅決頭也不回~家長表現很冷靜掉頭就走,冷靜的說再見然後離開。
七、對學校和老師信任感的建立~告訴孩子,老師會好愛你,也會好好的對你,媽媽下課會來接你
一、利用孩子的玩偶或任和孩子喜歡的東西給與勇氣或替代情緒的抒發。
二、給祝福勝過給擔憂~家長下意識的想法不經意的擔憂,孩子都可以很敏感的感受到,孩子會看家長的回應來決定自己的反應,孩子雖然很小,但是家長的情緒,孩子不懂得過濾所以會全部吸收,如果接送上學的是比較寵愛牠的家人例如:爺爺奶奶或媽媽,有時候表現會更激烈。
三、孩子放錯重點,以為這也是重視家人的一種表現。所以孩子要應付自己對新環境的焦慮,另一方面還要對大人表現出感情的捨不得。尤其孩子聽到家人說好可憐或是過度表現捨不得時,孩子的狀況會更加嚴重,用焦慮代表重視對方。
三、安撫家人先安頓好自己焦慮的心,才有空間去觀察孩子的真實面貌反映,否則只是乒乓效應大人和孩子越來越焦慮。
四、信任學校基於老師在處理得當下,只要適度關心孩子的狀況家長,很多時候學校和老師都有處理的程序和方法,家長尊重老師和學校處理的方式,三方面才能更加和諧。
不過度呵護~學會承擔
溺愛式的呵護-怯步、沒自信
父母對孩子的瑣碎事情過度在意保護,反而會造成孩子沒安全感和焦慮。當孩子面對挫折時,家長不斷在幫孩子找合理化的理由,例如他還沒準備好等等,或許等到孩子願意準備時,機會已經錯失了。
支持性的呵護-樂觀、進取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給予的是陪伴、傾聽和肯定,告訴孩子你愛他,相信他有能力去克服。孩子在這個過程學會的是承擔。
我們都很期待,孩子在面對問題時能夠以穩定的情緒分析應對,而不是堅持己見、逃避。所以親愛的大人適時的學會放手,孩子才有機會學習跌倒時自己爬起來,才有能力勇敢去面對外面的所有困境。希望我們的孩子各個都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
文/曾資閔 2021/09/04